Y华O
3.47万亿砸向新疆!央企巨头组团,500个项目开建,有人已经入场
去年秋天,在深圳做了十年光伏工程的王磊,毅然卖掉了市区的小户型,带着团队奔赴哈密。出发前,亲戚朋友都劝他:“新疆太远了,万一赔了怎么办?”他却指着手机里的新闻截图笑:“42家央企都进场了,国家能源集团一个基地就投1700亿,这机会比当年深圳还难得。”如今再见到他,晒得黝黑的他正盯着施工现场的仪表盘,身后是连绵起伏的光伏板,在戈壁滩上铺成了“蓝色海洋”。
王磊的底气,来自新疆2025年那场声势浩大的投资潮。这3.47万亿可不是虚数,相当于10个三峡大坝加10个港珠澳大桥的总和,其中70%都砸在了基建上,500多个重点项目从南疆的昆仑山下铺到北疆的阿尔泰山麓。他接手的哈密3GW光伏治沙项目,正是国家电投投建的重点工程,采用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种植”的模式,既发电又固沙,年发电量能达45亿千瓦时。
刚到哈密时,王磊确实碰了壁。戈壁滩上昼夜温差大,设备运输要穿过百里风区,好几次卡车被狂风拦在半路。当地工人告诉他:“以前这地方除了梭梭树,啥都长不了,没想到现在要建‘阳光工厂’。”更让他头疼的是技术衔接,当地施工队对新型光伏设备不熟悉,他只能手把手教,每天泡在工地上,晒得脱皮、嗓子喊哑是常事。
转机出现在去年冬天。中国电建的技术团队带着最新光热储能技术赶来支援,不仅帮他们解决了低温发电难题,还带来了若羌光热项目的建设经验——那个海拔最高的塔式熔盐光热项目,能储存8小时热量,就算阴天也能稳定供电。跟着央企学技术的日子里,王磊的团队慢慢摸到了门道,连当地工人都成了光伏安装能手。今年9月项目并网发电那天,看着电表上跳动的数字,维吾尔族工友艾力拍着他的肩膀笑:“王总,咱们这电要送到内地去啦!”
在喀什,95后姑娘李娜的创业路同样踩着投资热潮的节奏。她大学学的是国际贸易,去年看到霍尔果斯口岸中欧班列半年突破1万列的新闻,立马拉着朋友开了家跨境电商工作室。一开始生意冷清,她跑遍了当地的地毯厂、干果合作社,却发现优质特产要么没包装,要么不懂海外营销。
正当她发愁时,新疆自贸区的扶持政策送来了“及时雨”。不仅有创业补贴,还组织了央企主导的电商培训,教他们对接中欧班列物流网络。更意外的是,她在培训中认识了中远海运的物流专员,对方帮她打通了“产地直达欧洲”的通道,物流成本一下降了30%。现在她的网店每月能卖出上千件手工地毯,最近还接到了德国客商的批量订单。“以前觉得喀什离世界很远,现在才知道这里是‘空中丝绸之路’的起点。”李娜翻着订单,眼里满是光亮。
不过新疆的机会从来不是“捡钱”那么简单。王磊见过有人跟风来做光伏配件,却因不熟悉当地气候,设备一冻就坏;李娜也听说有老板砸钱开特产店,却因不懂跨境规则,货物卡在海关。用当地招商局干部的话说:“央企搭好了舞台,能不能唱好戏,还得看真本事。”
如今的新疆,到处都是这样的成长故事。在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,三大煤制天然气项目正在紧张施工,建成后每年能产出60亿立方米清洁能源,这些项目从核准到开工,全程有央企协调产业链资源;在乌鲁木齐,洲际、万豪等国际酒店纷纷落地,淡马锡这样的国际资本也接连来考察,看中的正是“一带一路”核心区的潜力;就连曾经偏远的县城,现在也通了高速公路,无人机物流网络把新鲜瓜果送到了全国。
上个月王磊回深圳办事,朋友惊讶地发现,他手机里存满了新疆的照片:戈壁上的光伏阵列、牧民家的馕坑、工地上的民族团结餐。“以前总想着在大城市扎根,现在才明白,真正的机会在需要你的地方。”王磊说,他已经把家人接来哈密,孩子就在当地上学,“这里房价不高,人情味浓,央企建的学校、医院越来越多,住着比深圳踏实。”
李娜则计划明年开家线下体验店,把喀什的手工艺品和欧洲的小商品摆在一起。她算了笔账:随着“疆电外送”第四通道建成,未来能源成本还能降,加上中欧班列的便利,她的生意能做得更大。“3.47万亿砸下的不仅是项目,更是希望。”李娜说,她最近招了两个当地姑娘做客服,“让更多人在家门口有事干、有钱赚,这才是真正的好日子。”
从戈壁上的光伏板到口岸的集装箱,从创业者的键盘声到工友们的笑声,3.47万亿投资正在这片土地上结出果实。正如王磊在朋友圈写的:“这里没有躺赢的奇迹,却有实干的机遇。当央企的‘大基建’遇上普通人的‘小奋斗’,就是新疆最动人的风景。”而这样的风景,还在每天崭新上演。
对此您怎么看呢?
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,感谢您的强烈支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