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如意hao
“西域疆史”!1943年,国民党“第18混成旅”与苏联红军“第八团”在新疆哈密武装对峙!最后一千万买其设备,机场及营房…
“这是一段,真实存在的历史,七八十年过去了,时间流逝,已很少有人关注了…”
“在整整五年多里,这支神秘的苏联红军,一直驻扎在新疆与内地的‘咽喉’要道上!”
有些遗憾的是,如今,再提及它当年的那个“番号”,常常会被人置疑其真实性。
“1938年1月,苏联红军的一个机械化加强团‘红八团’进驻哈密,‘堵在’新疆东大门上,导致了国民党军队不敢轻易西进。”
1942年,蒋介石称“抗战之根据地在西南,建国之根据地在西北”,号召开赴新疆!
“很快,国民党军胡宗南所部的三个军开进,并控制了通往新疆的要道河西走廊。”
那么,民国时期的新疆,究竟都发生了什么事情?怎么会有苏军长期驻扎呢?
哈密,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,“古丝绸之路”重镇,新疆“东大门”,地理位置非常重要,有“西域咽喉,东西孔道”之称。
1937年,“七·七事变”后全面抗战爆发,苏联决定向中国出售军用飞机,运输车辆,汽油弹药以及其他各种军用物资,新疆就变得重要。
此时,盛世才作为新疆省主席,为防止日军进犯新疆,同时,也阻止国民党势力在新疆渗透,想尽快开通这条国际通道。
“很快,他就以新疆省政府名义,向苏联政府提出,请求苏联派出军队前来新疆。”
“因为,哈密是苏联军用物资运往内地的‘咽喉’,所以他就‘’苏军驻扎哈密。”
1938年初,苏军先是经伊宁到达迪化(乌鲁木齐),接着,盛世才派出官员陪同苏军悄悄抵达哈密。
“苏军一路上行动很机密,夜间,驱车前进,白天,就在戈壁野地宿营,不打任何旗号标志,以免惊扰沿途地方民众。”
为避免外界怀疑和不必要外交纠纷“红八团”对外统称“归化军骑兵第八团”,然而,实际上这就是一支“货真价实”的苏联红军!
“红八团”,是苏军第八团的简称,又名“俄罗斯骑兵第八团”,是一个机械化加强团。
“除骑兵、步兵、工兵、通讯兵以外,还配备了军用飞机,一个炮兵营,一个坦克连,及数台军用汽车、摩托车等。”
“同时,该团还有铁工、木工、电工、修配等车间,及大锅炉、电锯、汽锤等设备。”
“红八团”的团长叫乌申科,少将军衔。
“兵力总数大约3000余人,加上配属工厂及行政人员,总数共计不少于5000人。”
“苏军,每人配备一支步枪两枚手榴弹,每排两挺重机枪,坦克兵除短武器外,配坦克50至60辆,大小炮100门,摩托车200辆,高射炮100门,飞机100至200架。”
“该团所建营房,操场及道路等占地634.56亩,到1943年撤退时,整个营房拥有各种房屋1670余间。”
“大量生活所需的米面、肉油、菜蔬瓜果、马草料等,由哈密县政府负责供应。”
“红八团,进驻哈密后,原驻哈密的骑兵第十六团的防卫任务,交给了红八团。”
“不久,当哈密飞机场装配飞机之后,就换成了红八团的士兵,而且,任何人不得未经允许,擅自出入机场,接近飞机。”
“该团,到哈密的头几年,帽徽和服式跟新疆地方军队一样,为‘青天白日帽徽’,只有领章没有肩章,后来,则取消了帽徽和领章,南京政府对此事予以默认。”
1941年,“苏德战争”爆发后,战局逐渐对苏联十分不利,等到国民党政府在获得美援后,见风使舵的盛世才,转投蒋介石。
1943年1月,国民党新疆省党部成立,国民党势力进入新疆,3月16日,盛世才向苏联驻迪化领事提出红八团撤出新疆一事。
4月15日,苏联正式通知新疆省政府:
“哈密红八团,撤回苏联,飞行队调回苏联,取消飞机制造厂,将所有工人及技术管理人员、物资、机器等,从5月14日,开始一并撤回…”
“苏军回撤,一条是转道蒙古的科布多返回,另一条是经迪化,霍尔果斯回到苏联。”
“1943年,9月3日上午,国民党第十八混成旅一部抵达哈密,就驻扎在大营房对面的龙王庙(后来,被人称为小营房)。”
“那一天,苏军‘红八团’只剩下,团长乌申科少将为首的一部分留守人员,等待国民党新疆方面来人谈营房收购的问题。”
“也许,是因语言沟通或者看清他们的面孔,十八混成旅有些误会,还有苏军加强营房防卫的行动,造成了双方形成对峙!”
“幸亏有人及时化解处理了这个紧张情况!避免了中苏双方一场可能爆发的冲突。”
“1943年10月13日,新疆政府对苏军在哈密的设备,红八团营房及机场,以一千万元(即两百万元新币)购买,并在边境上向苏方支付牛羊等牲畜的办法偿还。”
“10月29日,最后一批红八团官兵二百余人,分乘十余辆汽车一夜间全部开拔西去!”
至11月4日,苏军全部撤离新疆境内,之后只能活动在伊犁以西的中苏边境上。
“在民国时期,苏军进驻新疆的行动,事实上,已经严重的损害了中国的主权!”
“这一切的背后,有一个名字叫盛世才!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