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明朝丢失哈密卫的过程较为复杂,涉及历史、政治、军事等多个方面。以下是其大致经过:
1. "背景":哈密地处新疆地区,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。在明朝时期,哈密成为明朝在新疆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2. "蒙古势力的崛起":16世纪中叶,蒙古察合台汗国后裔的土鲁番势力崛起,逐渐控制了新疆地区。土鲁番统治者对哈密地区虎视眈眈,企图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。
3. "哈密卫的困境":明朝为了维护在新疆地区的利益,于16世纪中叶设立了哈密卫,任命哈密王为当地统治者。然而,由于明朝国内政治动荡,对哈密卫的支持力度逐渐减弱。
4. "土鲁番的入侵":在16世纪末,土鲁番统治者趁明朝国力衰退之际,发动了对哈密卫的进攻。哈密卫虽然进行了抵抗,但由于实力悬殊,最终战败。
5. "哈密卫的投降":在战败后,哈密卫被迫向土鲁番投降,哈密王被迫臣服于土鲁番。从此,哈密地区成为土鲁番的势力范围,明朝在新疆地区的统治开始动摇。
6. "明朝的应对":明朝意识到哈密卫的重要性,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挽救局势举报 -
一、哈密卫的建立过程:太祖压服,太宗设卫
朱元璋时期:为了维护与中亚地区乃至西方诸地的陆路贸易通道,继续保持中原王朝对西域诸地的统治,朱元璋即位不久,便开始了对西域蒙古察合台后裔的征讨。征讨哈密之前,明朝先后在哈密以东的撒里畏兀儿居地建立赤斤蒙古、安定、曲先、阿端、罕东、罕东左,沙州等7个卫所,为进军哈密诸地扫清了道路。
公元1391年,明太祖令左军都督金事刘真、宋晟率兵征伐之。刘真等人由凉州西出哈密之境,乘夜直抵城下,四面围之。黎明,兀纳失里驱马三百余匹,突围而出。此次出击使兀纳失里极为惊恐,次年遣使贡马骡请罪。自此以后,两地关系愈益亲密。
朱棣时期:公元1403年,明太祖之子朱棣以“靖难”为名夺得皇位。朱棣即位之初,即想“威制万方,遣使四出招徕。”而对待哈密,亦一改其父以往谨慎小心,闭关自守的作法,专遣使臣主动前往哈密等西域各地,“且许以马入中国市易”。
随着两地经济贸易交往的频繁,双方关系不断加深,永乐二年(1404年)六月,当时的哈密王安克帖木儿遣使来朝,上表请求赐爵。朱棣允许:“前代王爵不足论,今但取其能,归心朝廷而封之,使守其地,绥抚其民,可也!遂封为忠顺王。”忠顺王的封赐,说明此时的哈密实际上已经从属于明朝统治之下。
公元1406年,哈密正式设卫。同年,忠顺王安克帖木儿被瓦刺逸北可汗兜力赤毒死。次年,明朝以安克帖木儿的侄子脱脱为忠顺王。永乐四年(1406)三月,明朝立哈密卫,以其头目马哈麻及众人为指挥、千、百户、镇抚等,以汉人周安为忠顺王长史,以辅脱脱。同年冬,又授头目十九人为都指挥等官。自此哈密正式成为在明朝直接辖管下的一个卫。
二、哈密卫只是羁縻统治的延续,为后来丢失埋下伏笔
哈密卫建立之后,明朝的西北边境变得巩固、安定;哈密地区的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,明朝与西域、中亚各地的贸易往来更为稳定、频繁。
与内地诸地方政权不同,哈密卫的组织结构具有极大的自主权。明朝对哈密卫采取了羁縻统治政策,不收取哈密卫的赋税,忠顺王家族是哈密卫的最高军政首领,哈密卫的官员大多数由本地诸族酋长担任,臣民犯法,一般也由哈密本地人处理。最关键一点是,哈密卫没有明朝的军队驻扎,也为将来失去哈密卫埋下了伏笔。
三、哈密卫“四立四失”的过程
十五世纪中叶,土鲁番的兴起,是明代新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。土鲁番的统治者也密力火者与哈密忠顺王家族一样,同是蒙古察合台后裔。也密力火者称王之后,土鲁番几度侵占哈密,屡次侵扰明朝西北诸卫,对明朝西北边境构成极大威胁。
明朝与土鲁番对哈密的争夺历经四个阶段,即史书中常说的哈密“四立四绝”,这四个阶段从成化八年(1472年)哈密第一次被土鲁番所占,至嘉靖八年(1529年),明朝决定最后放弃哈密卫,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。下面就为大家详细分析哈密的4次“立与失”。
第一次“立与失”。第一次立哈密卫前面讲了,永乐四年正式设卫。公元1472年,吐鲁番王羽奴思(即明史中的阿力)率军侵占哈密,俘走弩温答失里和明朝所颁发的哈密卫忠顺王金印。都督罕慎、指挥脱脱不花、马马平章等各部首领率众避居苦峪(今甘肃安西县)。这是明朝第一次丢失哈密。
第二次“立与失”。成化十八年(1482年),罕慎以寄居苦峪的哈密各部为主力,联合罕东、赤斤等二卫共1万人,夜袭哈密城,哈密守将牙兰遁走,罕慎回到哈密。罕慎是忠顺王的外孙,在哈密各部中影响较大,加上收复哈密有功,明朝便封他为忠顺王。这便是明朝第二次立哈密卫。
阿力死后,其子阿黑麻继为吐鲁番王。弘治元年(1488年),阿黑麻假意与罕慎联姻,诱杀罕慎,重新夺取哈密,仍然让牙兰驻守。罕慎属下都指挥阿木郎,脱脱不花等人,再次率众跑到明朝,居住在苦峪、沙州等处。这是明朝第二次丢失哈密。
第三次“立与失”。两度丢失哈密卫,让明朝觉得很没面子,虽然没有出兵讨伐,只是对吐鲁番实行经济封锁,禁止吐鲁番与内地的贸易。西域那些草原民族生产力落后,没有中原的物资输送,没有锅、布、雄黄、麝香等物资,日子极度难熬。因此,在1491年,阿黑麻向明朝服软,归还了哈密。第二年(1492年),明孝宗从忠顺王的近族后裔中,选了陕巴封为忠顺王。这是明朝第三次立哈密卫。
结果没过多久,1493年,狡诈多变的阿黑麻又率军夜袭哈密,虏走陕巴。这是明朝第三次丢失哈密。
第四次“立与失”。阿黑麻的反复无常,使得明朝政府极为愤怒,明朝因此封闭嘉峪关,实行最严厉的经济封锁。经济制裁的同时,明朝还在100多年后首次出兵哈密卫,弘治八年(1495年),甘肃巡抚许进,总兵刘宁联合赤斤、寄居苦峪的哈密等卫军,间道兼程,夜袭哈密城,重新夺回哈密卫。阿黑麻夺回哈密卫期间,也面临西域诸国的压力,不能与中原贸易往来,让那些贵族无比难受,最终在多重压力下,阿黑麻送回陕巴。1498年,明朝给了哈密人一批种子、农具等物资后,让他们重建家园。这是明朝第四次立哈密卫。
弘治十八年(公元1505年),陕巴卒,其子拜牙即成为忠顺王。拜牙即信奉伊斯兰教,开始与与明朝貌合神离。正德十二年(1517年),满速儿进犯肃州,被兵备副使陈九畴击败,并逮捕了写亦虎仙等通谋者数百人,写亦虎仙也被明朝斩首。嘉靖三年(1524年),满速儿派2万骑兵进犯肃州。虽然强敌进犯,嘉靖皇帝还在与杨廷和搞“大议礼”的斗争,最终将哈密卫丢失的责作推到杨廷和、陈九畴等人的身上。当然,明朝也不再过问哈密卫的事情。这是明朝第四次丢失哈密卫,哈密也永远脱离了明朝。
四、明朝丢失哈密的原因
明朝设立哈密卫前后共120年,可最终还是丢失了哈密卫。原因很多,笔者试简单归为3点:
1、 羁糜统治的想法不对。明朝的国力不弱,应该像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一样,在当地驻军。通过武力威慑和文化同化,将当地纳入有效统治。
2、 未能底下各民族团结起来。哈密卫治下有蒙古、回回、畏吾儿、哈剌灰等种族,但卫不统属,历届忠顺王也非常平庸,不能有效整合各方力量,结果总是轻易被吐鲁番人击败。
3、 明朝内部矛盾激烈,统治腐朽。明朝进入中期,太监和文臣常年不和,无法一致对外。皇帝又对远在几千里外哈密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,对边关守军的支持不够。
举报 -
举报